本站支持IPv6访问

榆林医改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榆林医改

    为分级诊疗找个突破口

    【打印】

    索引号:011921主题分类:医改来源:健康报发布机构:榆林市卫计局发布时间:2017-05-24 16:44:59浏览次数:4372

         分级诊疗制度作为五项基本卫生医疗制度之首,是整个医改的战略基础。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今年医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突破口,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牢记三个关键词

        医联体是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载体,是对过去对口帮扶措施的进一步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提升,既符合我国现有医疗资源下沉这一取向,也适应了基层居民看病就医的需求。无论是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自身完善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医联体优势,实现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下”,一定要促进卫生医疗工作重点下移和资源下沉。医联体就是要把优质资源、技术服务逐级下沉到基层。

         二是“升”,就是要通过医联体切实有效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专家下沉、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上下贯通”。医联体是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双向转诊的重要渠道。要在贯通和双向转诊上下功夫,以发挥医联体的核心功能,满足基层就医的需要。

    不能“新瓶装旧酒”

         医联体的建设不能沿用过去的单体管理模式,不能“新瓶装旧酒”,应该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在组织形式上,制定医联体的章程,按章办事,同时探索成立议事协商组织,由理事会来协调解决医联体的共同事务。

        要重点在分工合作上下功夫。将整个医联体作为“一盘棋”,互相支撑,互相响应。根据患者的需求,需要上转的及时上转,需要康复或者已经明确诊断可以放在基层进行常规治疗的转到基层,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以此来体现医联体的优势,赢得百姓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医联体内的人力资源,要根据需要有序流动。特别是上级医院的专家要动起来,尽量做到“患者不动,医生动”。在医联体内,解除过去那种阻碍流动的规章制度,已经签订合作协议的机构之间,医务人员不需要办理职业地点变更和职业备案手续。

       发挥医联体的集约优势。破除过去医疗机构配套“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通过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医联体资源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联体要在提供多样化的连续性服务方面做文章,大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和管理相结合,做到“防、治、康、护”相衔接、相结合,弥补过去单体医疗机构对患者服务的局限性,体现连续性、有管理的医疗优势。

    加强信息化建设。医联体的各项业务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要加强规划设计,做好接口衔接,消灭信息孤岛,完善信息共享,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探索实行和完善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管理中,要坚持公益性方向。医联体绝对不能搞成“跑马圈地”,也不能用“拉郞配”的方式来组合。坚持公益方向需要三级医院以引领分级诊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合过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保障要建新机制

        根据医联体建设目标,2017 年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到2020 年覆盖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如期实现。

       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的短板;各级政府要落实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督查评估,强化宣传培训和监督;围绕分工协作下功夫,打破行政区划、财务投入、低保支付、人事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壁垒,真正形成“112”的效果。

      充分发挥医保对医联体建设的促进作用,重点是通过调配医疗资源来引导医联体健康发展。未来随着“危重病人上转、普通病人下沉”,各项医保考核监控指标和总额结构都应随之发生变化,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医保考核指标势在必行。探索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的医保总额付费,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建立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建设医联体是一个大工程,医务人员的薪酬和激励机制也应相应进行调整,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和服务工作,到基层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同步创新人事管理,制定完善的分配机制和职称晋升办法。

       建立与医联体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研究制定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的情况和医疗资源下沉的情况,以及与基层双向转诊相关的指标,评价核心医疗机构的带动效果;另一方面,也应抓紧制定相应的医联体内部考核办法。外部评价和内部考核管理相结合,同步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挂钩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有力促进医联体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