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全面实施健康扶贫 阻断“因病致贫”病根

发布日期:2017-12-01 09:46

 

      子洲县是国定贫困县,现有贫困村88个,在册贫困人口42615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4%,占榆林市贫困人口总量的18%,是榆林市乃至陕西省脱贫任务较为艰巨的县之一。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子洲县充分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口帮扶子洲的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抢抓对口帮扶新机遇,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7号)精神,2016年6月,子洲县医院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确定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每年委派5名专家入驻子洲县医院,采取“一年一轮换、一帮帮五年”的形式,全面提高子洲县的医疗卫生和医疗技术水平。2017年,山东省中医院委派4名专家蹲点子洲县中医院以同样的方式展开对口帮扶工作。

     一年多来,帮扶专家团累计开展手术160例,13例属于榆林市首例,22例手术属于子洲县首例,填补了子洲县乃至榆林市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仅2016年下半年,子洲县人民医院收治门诊患者3.8万人次,同比增长36%;收治住院患者4683人次,同比增长7%。

      专家诊疗到县,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帮扶专家在两家县级医院通过门诊、会诊、查房等形式,直接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在妇科、骨科、神经科、心内科、儿科、中医科等方面开展新技术20余项,参与临床查房762次,参与疑难病例讨论126例,实现了多项复杂医疗技术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很好实施。

      义诊服务到村,解决“看病远”的问题。帮扶专家团主动加入到子洲县组织的“两癌筛查、母亲健康工程、全民义诊和健康扶贫”巡诊工作中,奔赴全县各个乡镇定期开展巡诊服务,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实施诊断和健康指导,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送抵“最后一公里”。共免费体检5700名贫困群众,查出病患560人,实施手术75台,开展健康宣教1万余人次。

      技术培训到人,解决“能力低”的问题。帮扶专家团通过教学查房、示教手术、学术讲座、远程会诊等方式,向子洲县的医护人员传授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及治疗理念,变“输血”支援为“造血”帮扶,实现授“鱼”更授“渔”。共举办专题讲座82次,开展示教手术106例,培训7200余人次,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在子洲落地生根,为子洲县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探索健康保障新模式,贫困人口有了“家庭医生”

      为了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挂职副县长张西凡同志的主持下,子洲县从2016年11月1日起,试点新农合贫困人口按人头支付制度改革。2017年6月1日,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将该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新农合贫困人口按人头支付制度改革是将贫困人口的新农合资金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整合,打包支付给各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贫困人口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障,所需资金从打包资金中支出。各乡镇卫生院与辖区内贫困人口逐一签约,为其提供“家庭医生”式的预防保健服务,通过健康管理使群众少得病,通过逐级转诊、强化医疗服务等形式控制医药费用。

      贫困人口实际报销比例明显提高。截止2017年9月底,试点乡镇卫生院共收治门诊贫困患者141人次、住院贫困患者133人次,贫困人口比普通新农合人均多报销98.2元,报销率达到96.25%。

      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质。合疗资金年终按照“结余分成、超支分担”的办法在乡镇卫生院进行核算,激励了乡镇卫生院对签约贫困人口的健康关注程度,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各乡镇卫生院对每名慢病患者提供每月至少1次的上门健康管理服务,服务频次明显增加,服务水平明显提质,使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家庭医生”式的服务。

      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新农合贫困人口按人头支付制度改革,通过签约形式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约束,非急诊首诊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超出其治疗能力的患者逐级转诊至县级医院、市级医院或省级医院。通过建立周密的转诊机制,引导患者尽可能在基层就诊,节约了患者和新农合基金的支出,使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 打造15分钟农村卫生服务圈

      为了解决农村医生“待遇低、留不下、守不住”的问题,子洲县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原则,对有限资源进行整合,推行“一村建站、联村服务”的农村卫生室建制模式,每个站配备3名有资质的村医,服务周边方圆5公里内的3-5个村,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打造农村15分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圈。

       科学布点,覆盖全县。根据每个乡镇各行政村的地理位置、常住人口数量,本着合理配置资源、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管理的原则,在村庄相对集中、常住人口较多的行政村设立中心村卫生站,确保每个中心村卫生站服务半径不超5公里。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心村卫生站49个,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及部分非贫困村。计划2018年再建35个中心村卫生站,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面建成农村15分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圈。

      镇村一体,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对各中心村卫生站的人员、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服务协议,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村医“留得下、用得上、守得住”。同时,为每个中心村卫生站派出一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定期进行业务督导和服务巡查。中心村卫生站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机构,对就诊人员开展门诊报销补偿,中心村卫生站所需基本药物、卫生材料、器械由乡镇卫生院统一代为采购。


      定期培训,提升能力。乡镇卫生院定期组织本院骨干医生为辖区村医进行培训。同时邀请包联本院的县级医院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选派村医到县乡医院脱岗进修,为村医提供业务培训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村医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实施“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后,村医的服务量大幅增加,服务收入也明显提高,有的村医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从而稳定了农村医队伍,使偏远地区农村居民普遍能够享受基本公共卫生“同质服务、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