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访问

中医中药专栏

【驼城名医 杏林春暖】王海年:悬壶济世治沉疴 医者仁心救苍生

【打印】

索引号:021323主题分类:名科名医来源:榆林市中医医院发布机构:榆林市卫健委发布时间:2021-01-28 15:23:28浏览次数:14891

 

榆林有着中医之乡的美誉,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榆林生病就看中医、吃中药,依然是老百姓约定成俗的生活习惯。在榆林市中医医院,汇集了一大批榆林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医专家。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榆林市名老中医王海年。  

人物: 

   王海年,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榆林市第三届名老中医,原榆林市中医医院国医馆副院长,曾从师于榆林名医张鹏举、李世平、张龙田先生。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汇通中西医医学,擅长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对治疗肝炎、慢性胃炎、肠炎、习惯性便秘、慢阻肺、哮喘、鼻炎、冠心病、风湿病、肿瘤、皮肤病、肾虚诸症、虚劳杂症及儿科消化、呼吸类等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求医难  学医亦难

    王海年,幼年时家境贫寒,体弱多病,时常到医院就诊。读高中时患骨髓炎,因庸医误诊为扭伤,没能及时正确治疗,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多次进行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辗转打问找到榆林城内后水扢坨巷张老中医处医治。张先生用箍围药物外敷治疗,使死骨排出,窦道壁破坏,病情得以控制,后经手术治疗得以痊愈。历时两年,王海年深受病痛折磨,深感医道的重要之处,于是萌发学习中医的念头,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中医大夫。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70年代初,王海年到榆林市防疫站工作。他被派到榆林地区卫校学习西医基础一年。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放弃工作报考医学,如愿以偿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他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且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五年大学,兢兢业业,从不敢虚度光阴,丝毫没有懈怠。通过中医、西医系统的理论学习,为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许多人学习不提倡读书死记硬背,但王海年认为学习中医必须要有背的功夫,经典原文、汤头歌决,一定要背到脱口而出。单纯理解记忆是不行的,如方剂学,100多个常用方用200多味药物反复组合而成,单靠理解记忆应付考试还可以,时间一长,在临床就容易混淆、遗漏。再如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才能抓住重点,临证时才能引经据典,灵活运用。他回顾学医的历程时深切体会到,一要持之以恒,终身不敢稍懈;二要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三要善于归纳,重积累,精思妙用,即所谓的“厚积而薄发”。

注重临床  衷中参西

1982年王海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榆林市中医院工作。期间跟随张鹏举、李世平、张龙田、郭维一等中医前辈学习多年,通过跟随名医学习钻研并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临床经验。80年代,他在重庆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中医急危重症。90年代初,王海年赴天津急救中心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西医急诊抢救学习班。之后,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在病区工作30余年,曾担任内科主任、内儿科病区主任。

王海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西医方面,积极参与和组织内儿科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在中医方面,注重经验积累,治热病提倡“菌毒并治”,治胃肠以通为用,平补平调,治肝注重活血解毒,治肾注重留其精而泄其粗。在治疗手法方面,他注重对扶正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三法的临床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中西医之间,他指出,由于理论体系之不同,故其诊断方法与病名亦不相同,有时病名相同,其含义也不尽同。西医用现代仪器确诊的许多疾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是发现不了的。但虽经西医确诊,采用中药治疗时,若不遵循辩证施治原则,也难收良效。

20世纪40年代,抗结核药的发明,使得结核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核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在治疗结核病时,王海年以西医正规l抗痨方案治疗,辅以中药改善—些结核中毒症状效果明显。再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以西医治疗为主;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泌尿系感染,则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的结合点,应在对疾病的治疗上,根据具体病证,灵活选择。或以西医治疗,或以中医治疗,或中西并重,他在多年的临证工作中,走中西并重,取长补短,从不愿讨论中西医门户之争的话题。

恪守医德为业医之本

80年代,王海年跟随张龙田老先生习医。张先生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对不正的医风,深恶痛绝。张先生给王海年讲述一则寓言,时过二十年,王海年今日仍耳熟能详。说的是有位秀才,教书误人子弟,死后打入十八层地狱。一瞪脚,觉得下面是空的,心想人们常说有十八层地狱,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有人应声,道其因教书误人子弟,行医误人性命,故打人十九层地狱。又有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引谚语云:“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行医多年来,王海年常以两则寓言、谚语警醒自己,既为警世之言,也是醒医之言,对庸俗的医疗作风是尖锐的揭露和绝妙的讽刺,对于我们今天医务工作者不失为苦口之良药、利病之针砭。

王海年因幼年多病,多方求医,饱受病痛折磨,深切地感受到患者求医之难。年少时更为了求医看病,使家中经济处于窘迫之境,父母四处借钱为他求医问药,至今历历在目。因此,王海年在行医多年一直严律自己,始终以简、便、廉、验,恪守医德为业医之本。他深感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且医者责任重大,诊病时务必要审证求因,以究其本;论治时更要注重辩理阴阳,以平为期。这样能够医术精湛,才无愧人民医生称号。王海年时常用一句话慰籍自己:业医不求功名利禄、但愿问心无愧,借以自勉,也愿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