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640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1-10-22 10:13

  别:B

  签发人:高怀和

 


 榆政卫健函〔2021148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640号提案答复的函

贾正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榆林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议》(第640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将医疗卫生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优先发展,人、才、物给力,科、教、研发力,医改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指标和幸福指数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省政府《支持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强力推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步入高端化、均等化、智能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十二五”以来,榆林市累计投资520亿元,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特别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后,榆林市委、市政府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承担好中省赋予榆林的历史责任,跳出榆林看榆林”的总体战略,全面启动了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建设,并将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作为最具影响力城市的重要支撑,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榆林已完全具备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基础条件。具体情况如下:

1.医疗机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4631个,其中医院103个(公立医院35个);共有床位20436,其中医院床位16116张(公立医院床位9550张、占比为6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6.09张。共有卫生人员335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89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17人、注册护士3.14人、公卫医师0.41人。

2.临床人才队伍公立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536人,取得中高级职称以上2208人、占比为48%。有延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有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西安交通大学现场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人,博士研究生13人。

3.科研教学能力。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有能力开展500人规模的新技术培训。近三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7项、陕西省科技成果39项、承担省级临床型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以上继续教育16个。任职国家一级学会全国委员以上人员53人。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一院、市二院、市五院建成投用;市四院改扩建完成;市疾控中心、市中医医院、市三院迁建项目已开工;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有三甲医院4所、三乙医院2所,实现县区二甲综合医院全覆盖,基本完成乡镇及村卫生室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全市“一主三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已基本成型,中心城区5所公立医院(2个综合、2个专科、1个中医)逐步实现专科错位发展,将市一院绥德院区确定为南部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神木市为北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靖边为西部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

5.重点专科建设。按照“整体规划、错位发展、资源整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含7个省级培育项目),市级重点专科20个。同时,启动市级重点专科动态管理机制。20209月,再次邀请40名全国知名专家对市级重点专科进行考核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市级重点专科奖补的主要依据。

6.医联体建设。持续强化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省肿瘤医院、西交大口腔医院、省中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与我市4所城市公立医院建立12个专科联盟。依托市级医院在市域内牵头组建医联体48个,其中医疗集团1个、医共体24个、专科联盟22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个。

7.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率先为市直公立医院选派总会计师和总药师。在市第五医院实行去行政化管理和院长聘任制。市第三医院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模式,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综上所述,榆林市已经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做了大量夯基垒台的工作,完全符合国家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十四五”时期,是榆林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榆林建设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快健康榆林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十四五”时期,榆林市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将榆林建设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利于提升我市专业疑难危重症疾病诊疗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健康榆林行动,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二是有利于提升榆林的影响力。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大都市圈为引领的新时代,人口及生产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已成为主要趋势。“十四五”时期,榆林将实施人口集聚战略,组团式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大榆林”城镇圈,建设近期100万、远期130万人口规模和488平方公里的中心都市区,全力加快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卫生医疗资源是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资源。榆林是陕西向北开放的门户,将榆林建设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利于榆林加快建设百万级人口城市和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在呼包鄂与城市群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是有利于优化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榆林地处陕西最北端,距离全省行政中心较远。全省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积聚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对榆林辐射带动非常有限。2019年,患者市域外就诊率12%,消耗全市医保资金30%,大量患者流向西安、太原等省会城市,加重了百姓的就医负担。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统筹全省要素资源资源,加快补齐榆林社会民生短板,将榆林打造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一极。将榆林建设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既是优化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全省医疗卫生区域辐射能力的必要举措。

基于以上原因,为进一步缩小区域重点病种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和省域其他医疗资源富集地区的差距,加快推进我市南部县区医疗中心建设,巩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经多方论证、评估和比较,我委已于2020年底向省发改委和省卫健委申报将榆林建设成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申报的同时我委将提供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决策机制。科学制定医院章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推动医院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医院发展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在投入方向上从注重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内涵发展,推动实现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管理信息化、模式集团化。

二是持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医疗机构自身运行模式的管理措施和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核定岗位数量。依据国家规定,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切实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稳定医务人员预期,保障人才工作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有利于调动降本增效积极性、促进片区域医疗资源均等化的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投入责任,加大对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先推行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收付费方式。

四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支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诊疗、医学教育、临床路径指导、远程手术示教等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整体效率。鼓励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开发针对特需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服务等的商业保险产品,加强医院与基本医保经办机构和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确保满足省域健康需求。同时坚决防范风险,确保不因项目建设增加新的债务风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确保项目运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综上,建议省委、省政府能大力支持榆林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