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巩固成果再发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2-02-17 07:39

     2021年,我市聚焦“转机制、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围绕“六个坚持”夯责任、抓落实,全市有效衔接工作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监测预警更加有效、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帮扶合力更加凝聚、脱贫基础更加牢固,实现高标起步、良好开局。

     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提纲挈领,造上下一心之势

     时刻关注党中央所思所想和群众所期所盼,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提纲挈领,高位推动,构建起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系统传达学习政策要求,认真分析面临形势,深入研判存在问题,全面部署重点工作,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健全完善领导体系,明确成员单位职责,构建起上下贯通、部门协同、职责清晰、顺畅高效的运转机制,做到了干部思想只紧不松、工作力度只增不减、工作衔接平稳有序。探索创新推进机制,建立“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围绕巩固拓展重点难点工作,每月一个主题专门研究、专题推进,工作成效好的县市区交流经验,后进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作表态发言;每两个月对专项工作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点评,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促进提升。

     坚持以提升核心指标提质增效,固巩固拓展之本

     始终将“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以精准有效的举措和实实在在的投入,推动脱贫质量更高、脱贫成果更可持续。盯紧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坚持全面开展监测识别,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建立网格化管理、基层排查、部门筛查、跟踪回访、调度推进“五个机制”,抓实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清单交办、定期通报、督导考核“五项举措”,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综合保障、社会帮扶、扶志扶智等“六项措施”,全年纳入监测对象1835户4936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持续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全面落实“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相关政策,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方面存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全面推行,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8.46万脱贫人口被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2.6万脱贫人口得到临时救助。全面认领历年各级各类反馈问题,逐村逐户全面排查,建立“三清单一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目前9个批次102条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及到村“六查”入户“六问”行动,排查整改相关问题135条。

     坚持以拓宽收入途径固本强基,开稳定增收之源

     牢固树立提高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核心所在的理念,从产业带动、稳岗就业、消费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宽群众收入途径,促进持续稳定增收。提升特色产业带动能力,深入实施“4+X”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420余万亩,小杂粮、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南部县区重要的致富产业。整市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推广“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脱贫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市215家市级龙头企业、63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3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带动农户3.6万户。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实行“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开展扬榆劳务协作线上招聘活动10次,举办劳务培训班18期,培训致富带头人321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9258人,建成社区工厂74个,认定就业帮扶基地43家。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2万人,就业人数稳中有增,实现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进市场、进超市、进食堂、进社区、进网络“五进”活动。全市累计认定343个供应商2444个扶贫产品,建成消费帮扶专柜254个、专馆48个、专区71个,农特产品销售金额达到14.02亿元。

     坚持以推动重点难点破题起势,开有效衔接之局

     按照中央和省委工作要求,结合榆林市情实际推动落实工作,盯紧重点人、咬住重点事,推动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不断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持“一点一方案”,安排中省市衔接资金6410万元,支持产业项目45个,配建产业园区11个、社区工厂26个,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搬迁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区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突出抓好政策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新政不出,旧政不退,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对照中央和省上衔接政策文件,及时跟进出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兜底保障、产业就业、搬迁后扶、医疗保障、金融支持等35个市级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精准广泛的有效衔接配套政策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力量,新选派队伍1000支、驻村干部3100名,驻村队伍全面轮换;成立由组织、纪检、发改和乡村振兴等8个部门组成的驻村队伍管理办公室,建立“经费保障、鼓励激励、关怀培训”三大机制,制定关心关爱“十条措施”,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充分发挥榆林市企业众多的优势,落实1099个企业与995个村结对共建,“万企兴万村”行动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以强化保障措施推动落实,护行稳致远之航

     根据有效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资金投入、督导检查、队伍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更强保障支撑。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与有效衔接工作需要相匹配。我市出台市级衔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建立负面清单,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同时安排市级衔接资金9亿元,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聚焦推动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队伍建设力度与有效衔接工作需要相匹配,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干部作风集中整顿为抓手,举办5期有效衔接政策学习研讨班和7期全市新任驻村干部视频培训班,成立市“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宣讲团,印发驻村帮扶工作导引和工作指南,培训市县两级干部44258人次,全市乡村振兴干部业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全面打造绥德郝家桥等一批乡村振兴样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以提前谋划部署擘画蓝图,谋乡村振兴之篇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我市制定“1596”工作思路,推动巩固成果上水平、乡村振兴谱新篇。明确“严守一条底线”的工作目标,全面精准监测返贫致贫风险,多点发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全力以赴巩固拓展“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以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抓点示范、点面结合,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不移、方向不偏。明确“狠抓九项重点”的工作任务,切实把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就业、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社会帮扶、项目资金和资产管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2022年重点任务抓紧抓牢、抓细抓实。明确“强化六项措施”的工作保障,在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行动以提升综合素质,保持衔接资金投入力度不减以加强财力保障,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以强化督导检查,坚持在一线锻炼使用干部和奖优罚劣推进工作落实以严明奖惩导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以凝聚帮扶合力,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以强化典型引领,切实以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