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00MB2902593P/2024-00253 [ 主题分类 ] 卫生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榆政卫健函〔2024〕529号
[ 名 称 ]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41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41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4-10-15
来源: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分享:

郭军利代表: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您《关于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第241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整体上,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自然环境、土质、种质等资源优势明显,中药材产业扶持有力有效,市场不断拓展。

一、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各县区中药材种植势头渐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3万亩增加到了2023年的42.8万亩。中药材种植已从过去的子洲、绥德部分乡镇逐步扩展到全市所有县市区。二是规模化种植雏形初现。我市已形成了多个规模化集中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50-500亩规模的种植户432个,500亩以上种植户有27个。特别是2020年后,规模化种植基地增幅较快,其中子洲新增黄芪种植基地4万亩,绥德新增黄芪种植基地9000亩,神木新增柴胡种植基地1500亩,对全市中医药种植产业起到了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多元化经营逐渐兴起。按照订单收购的方法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或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运营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确保农户能够获得预期收益,有力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的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5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的资金入注和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延长有力助推我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品牌培育成果显著。通过多年发展,我市中药材尤其是黄芪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知名度,2018年,子洲黄芪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名录,2019年,央视二套《深度财经》栏目组和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先后与广州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天津新内天制药公司等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目前,我市黄芪原材料主要销往河北安国、陕西和广东的药材市场,高等级的黄芪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地区。五是产业经济效益可观。从整体药材市场来看,我市主要种植的黄芪、甘草等根茎类药材,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市场价格一直处于稳定上涨态势,且相较于农作物病虫灾害较少,种植风险相对较低,亩年均纯收入远远超过种植农作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但是,我市还存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配套政策不完善,追溯体系不健全,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小,产业人才短缺,无大型企业带动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明确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责部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参照国内外中药材扶持力度较大的省市,研究制定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加强榆林优势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标准研究,推动标准逐步上升为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不断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协调明确中药材产业主管部门,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主体责任,推进中药材“三中心一工厂”(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中心、中药材检测中心、中药材收购中心、中药材加工厂)建设,保护道地中药材,指导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二是组织制定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力量、聘请专家,开展一次中药材资源调查工作,制定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做大做强我市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与各大医药企业对接洽谈,宣传优惠政策,争取引进落地几个大项目,树立标杆、扩大影响、推动发展。四是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扶持几个有基础、有市场、有前景的本土企业,力争使企业得到发展、农户同步致富。五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中医药+”、“+中医药”模式,推动中医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今后,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发展,共同为推进健康榆林和中医药强市建设而贡献一份力量。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8月12日

(联系人:申向丽          联系电话:1809124034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