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看一个地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水平高不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政治生态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作风正派、公道处事,以自身模范行动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让歪风邪气没有市场。”这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也是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应当肩负起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基层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风向标”,也是全党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基层政治生态,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末梢神经,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效应;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融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丰富的营养细胞,滋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层党员干部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做到反对“四风”,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用好“四种形态”,修复基层政治生态;促进作风转变,保护基层政治生态。
坚持反对“四风”,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的基础保障,必然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担当作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来支撑和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狠刹歪风邪气,纠治顽瘴痼疾。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并以隐形变异的方式不断出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反对“四风”,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既要加强监督,查纠问题,也要形成“优劣有别”“能上能下”的考核和选人用人机制,让具有优良品质的党员干部引领优良风气,引来党员干部队伍源头活水,用“清风正气”循环净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作风。要把不适应新常态、不接受严要求、不习惯守制度的“混混先生”请出去、换下来,把德才兼备、清廉清正、作风优良的好干部请进来、换上去。
用好“四种形态”,修复基层政治生态。基层政治生态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队伍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信任不信任的重要问题。对此,要时刻清醒冷静地认识到,个别基层党员干部存在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表现,给基层政治生态造成极大的“外创”“内伤”和污染,其对基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带来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不容有丝毫轻视。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刻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志、勇气和胸襟,坚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用好“四种形态”,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护短,不退缩,严谨甄别,认真研判,既要刮骨疗毒清除“病灶”,也要望闻问切防治“未病”。
促进作风转变,保护基层政治生态。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需要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来构建和养护。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来教育、培养和引领基层干部队伍实现作风转变,坚决摒弃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确立求真务实、为民奉献的服务意识,全面树立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争创实绩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