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访问

健康知识

脑血管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打印】

索引号:010436发布时间:2008-08-15 10:43:28浏览次数:384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因此对其及早认识,对于改善预后有一定的益处。其依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下面我们依病变性质分别加以描述。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因此对其及早认识,对于改善预后有一定的益处。其依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下面我们依病变性质分别加以描述。

   1)脑血栓形成                            

    发病年龄多在5565岁,多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男性稍多于女性,但70岁以上的病人中女性占多数。多于病后13天达高峰,故为进展性卒中。

 25%患者病前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有些病人发病前

有头昏、头痛等。

    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而睡醒后发现肢体麻木或(和)瘫痪,故有人称之为“半夜卒中”。这是因为睡后特别是后半夜血压下降最明显,血流缓慢,对脑动脉粥样硬化者此时最易发生脑缺血。

    病变发生于颈动脉系统者发作时,多数患者意识清醒,有时能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可出现对侧偏瘫、肢体麻木及偏侧看不见(即偏盲),有时有失语症。失语症主要产生于主侧半球的损害,绝大多数病人系左侧大脑半球损害或少数病人系右侧大脑半球的损害。病变如发生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及平衡障碍,出现这些症状主要是因为负责身体平衡的前庭系统的血供来源于椎一基底动脉。

    脑血栓形成时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一般无明显改变,除非大块梗塞型者,常有意识丧失,病情危重,脑出血临床难以区别。

    颅脑CT扫描可见低密度病灶。在此需指出的一点是,如果临床高度怀疑脑梗塞,CT的检查最好于发病的2448小时后,因为如在此之前做,常常不能发现病灶。但如临床不清是脑梗塞还是脑出血,则做CT越早越好。

    脑血栓形成的病死率比脑出血低66.6%75%(约为5% ~15%)。伴发严重意识障碍、脑水肿、出血性梗塞、严重肺部感染的等并发症或脑干损害者预后较差。存活者中约30%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

2)脑栓塞

     起病突然是其主要特征,在数秒或数分中内症状达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

    多属完全性卒中。即病后6小时内病情即达高峰。个别病例可逐渐进展,可能是栓塞部位继发血栓向血管近端延伸,使脑梗塞面积扩大或脑水肿加剧之故。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年龄较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及心肌梗塞引起者多见于老年人。

常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但长远比脑出血持续时间短。

神经系统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

    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是其另一特征。如心源性栓塞有心脏病的表现,如心慌、气短、心律不齐等。脂肪栓塞多先有肺部症状,如胸痛、气短、咯血等和手术、骨折史。

    其病死基本同脑血栓形成。但存活者有50%60%的栓塞复发率,再发时病死率更高。这主要与其原发病难于去除,栓子不断产生有关。

 3)脑出血

    发病年龄多于5070岁,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史。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发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大多病情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即病情进展迅速。且血压常显著升高,多于180/110毫米汞柱以上。

    常见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这些是由于出血后形成血肿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形成脑水肿,二者都可以使有一定容积的颅腔内压力升高而产生症状。

    可发生肢体瘫痪、肢体平衡失调、失语、大小便失禁及肢体抽搐等。多数病人颈项发硬,即有脑膜刺激。严重病例可见双侧瞳孔不等大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发病后立即做颅脑CT检查,即可见出血病灶,呈高密度灶且周围有低密度灶环绕。因此如临床高度怀疑脑出血,便可立即做颅脑CT,而没有时间限制。颅脑CT不但可以确定病变性质,而且可以确定病变部位。

    ⑷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从病因、病变部位等与上述三种脑血管病明显不同,我们将另外于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