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访问

榆林二院成功实施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

【打印】

索引号:020018主题分类:经验交流来源:榆林二院发布机构:榆林市卫健委发布时间:2020-07-21 17:08:12浏览次数:8614

  近日,榆林二院内镜中心成功为58岁的女性患者高某实施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8月前,高某体检时于二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示:胃底体交界处隆起性病变。后于二院行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呈低回声团块,最大截面直径约1.9cmX1.4cm,病变向壁内外突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行腹部CT示:胃大弯外侧见一大小约2.2x1.3cm软组织影,部分向腔外突出,CT值约31HU。为进一步诊治入住二院,要求行内镜下微创治疗。

  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为其实施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术后,患者未出现瘘、胃瘫、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嘱患者3月后复查。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根据发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无破裂等,GIST的恶性潜能从极低危至高危不等。消化内镜是目前发现、诊断和评估小GIST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有研究显示内镜发现包块的灵敏度为87%,但是其特异度仅有29%,近年来为了弥补该技术的不足,超声内镜(EUS)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其最大的优势是发现黏膜下低回声肿物的来源层次,并通过超声形态进一步明确诊断。

  本病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部分患者可有以下常见症状:吞咽困难,腹部不适,进食梗阻,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部分患者无症状。

  近十多年来,内镜的逐渐普及以及硬件和附件的发展使得内镜下治疗早期GIST成为可能。根据超声内镜,间质瘤多起源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对于体积较小的GIST,通过内镜微创治疗能够起到完整切除的根治作用。目前,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套扎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R)以及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

  使用ESD治疗GIST的局限性在于其难以对突向腔外生长的肿瘤进行完整剥离,手术难度高,且常易造成出血、穿孔等并发症。EFR技术为ESD的衍生,与ESD的主要区别在于当剥离至肌层后使用钩刀或针形刀直接切开瘤体周围组织的浆膜层,吸尽术野周围胃液,沿瘤体周围连带浆膜组织一同完整切下,最后使用金属夹、尼龙绳等缝合创面,也可用大网膜包裹穿孔处。

  据了解,EFR对内镜医生技术要求高,尤其是在切开浆膜层后,对于手术野的止血以及创面的缝合有极高的要求。榆林二院内镜中心目前开展的EFR手术技术成熟,现已完成内镜下切除胃小间质瘤十余例,术后随访8-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通讯员:刘予涵